金石資源:真誠是唯一的技巧
“王董事長,您已連續三年在年報中寫《致股東信》,在投資者中引起很大反響。我想提最后一個問題:請問王董有沒有推薦書目可供我們投資者學習?”在金石資源2020年度股東大會上,一位來自廈門的投資者這樣提問道,在現場引起一陣會心的笑。的確,對金石資源來說,每次的投資者調研或交流,圍繞“致股東信”的褒揚、感言甚至其臺前幕后的花絮,已然成為投資者提問的“標配”。作為我國第一家非金屬礦采選行業的上市公司,金石資源于2017年在上交所主板上市。2018-2020年,董事長王錦華連續三年在年報中寫《致股東信》,分別以金石“何以致遠”以及“何以向善而為”“何以向上”為主題,向投資者傳遞公司的發展理念、價值觀、投資價值以及發展戰略等。對投資者來說,董事長的信平實誠懇又干貨滿滿,使大家更深入直觀地了解公司;對公司來說,則通過董事長三次“靈魂發問”凝聚共識,齊心協力往前走;同時,這樣的雙向溝通也使公司得以“圈粉”到更多認可公司價值、愿意長期陪伴公司成長的投資者。
.png)
股東大會期間部分投資者考察公司下屬子公司礦山
01 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
金石資源是一家中小市值的民營上市企業。公司成立于2001年,專注于螢石礦的投資與開發。螢石是我國24種戰略性礦種之一,是稀缺的小礦種,金石資源是這一細分領域的龍頭企業,也是唯一上市公司。不到10億的營收,60億左右的市值,無論是從所處行業還是從市值規模來說,公司無疑都不是特別耀眼閃亮或令人矚目的標的,尤其是在資本市場發生深刻結構性分化的當下。但是,正如董事長王錦華常說的,“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公司上市四年來,踏踏實實做好主業,近三年凈利潤復合增長率達31.48%,平均凈資產收益率21.59%,呈現高質量發展的良好勢頭;公司在規范治理方面的特色和亮點也悄然顯現:“向善而為,共益共生”的價值觀、真誠坦率對待投資者的風格以及將提升信息披露有效性與做好投資者關系有機結合的做法等,成為資本市場結構性變化過程中,中小市值上市公司投資者關系創新管理的有益探索。
(2).png)
2020年度公司業績說明會
02 做資本市場的健康力量
公司認為,新發展格局下,上市公司要高質量發展,既不能過于保守、碌碌無為,辜負資本市場助力實體經濟發展的大好機遇,也不能罔顧市場規律、盲目擴張,在資本市場為所欲為,損害投資者利益。因此,公司提出要做資本市場的“健康力量”,而信息披露和投資者關系這兩項基礎工作正是公司展現和傳遞“健康力量”的重要途徑。 新《證券法》精神要求信息披露內容要與“投資者作出價值判斷和投資決策”有關,即高質量的信披應“合規性與有效性并重”。信披要有效,一方面要求公司對所在行業、核心競爭力、未來發展前景等有深刻理解,另一方面則要求公司深入了解、洞察投資者所需,寫投資者愿意讀到的、能幫助投資者答疑解惑的內容,而不只是套用模板,流于形式。
03 見面如面,那些情真意切的《致股東信》
毋庸置疑,年報是一個很好的價值傳播渠道,是信息披露和投資者關系工作的重要載體。《上海證券報》“滬市公司監管銳評”一篇題為《好年報是怎樣生成的》文章這樣寫道:“寫出來的年報和編出來的年報,最大不同在于有沒有價值觀。”“寫出來的年報,是管理層與投資者的主動交流。” 金石資源董事長三年來的《致股東信》正是緊緊圍繞“向善而為,共益共生”的價值觀,與投資者進行的誠摯交流。 一是理念上。公司堅定認為,“上市公司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是對投資者最大的保護”。企業要為“利益相關者”創造價值,要與投資者、員工、客戶、供應商共創共享企業發展成果,要實現“人資源環境和諧共生綠色發展”。 二是內容上。對于信息披露,上市公司通常是以“不出錯”為目標,常常忽視了投資者希望“更出彩”的需求。三年來,王錦華董事長的致股東信,真誠坦率地與投資者交流公司發展中遇到的困難、面臨的挑戰,實事求是地剖析公司經營的得與失。2018年的《金石,何以致遠》中,董事長提出以“練好內功、營造好外部環境、塑造偉大企業文化、承擔更大社會責任、時刻保持危機意識”五大理念促公司行穩致遠;2019年的《金石,何以向善而為》,董事長對公司快速發展的同時暴露出的一些問題,進行了深刻的反思和剖析,特別是當年發生的幾起礦山事故,董事長認為這是對“金石文化價值觀的拷問”,警醒全員放緩腳步靜下心來思考公司的創業初心以及需要什么樣的發展。當年年報發布后,上交所向滬市上市公司轉發了這份《致股東信》并表示:“這些誠摯交流的字里行間,滲透了對企業價值觀的堅守和對投資者的尊重,值得倡導。上市公司實際控制人、主要負責人,主動通過年度報告、投資者說明會等方式,向市場和投資者展示公司的價值、形象和文化,是一種企業家精神,也是值得共同培育塑造的上市公司文化。”2020年的《金石,何以向上》則開門見山地提出“發展是解決一切問題的總鑰匙”,表明公司“堅守穩健理念但絕不固步自封,謹慎但絕不缺乏進取之心,‘向善而為'也‘向上而為'”,向投資者傳遞公司發展戰略。 三是風格上。經過3年的實踐,我們認為年報《致股東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信披定式、讓信息披露更有效:一方面公司可以相對自主地傳遞信息,另一方面也可以最大程度地回應投資者關切,更重要的是,以一種娓娓道來的“信”的方式交流,更坦誠,更開誠布公,讓投資者感受到上市公司其實也是“有血有肉”的鮮活存在,直抵人心。當然,“信”只是形式和載體,最重要的還是內容,高質量的致股東信,其內容必然有價值、有深度有高度有溫度,絕不能淪為泛泛而談或者假大空的講話稿。這要求公司要高度重視日常的投資者活動,包括投資者調研、機構策略會、投資者來電以及E互動等,通過到一線去與各類投資者交流“聽到炮火聲”,促使公司更好讀懂投資者、讀懂市場,并在后續的信息披露中有針對性地回應投資者普遍關心的問題。對待投資者,“真誠是唯一的技巧”,股東信的語言要真誠樸實,保持董事長個性化風格和原汁原味,同時,董辦應從信披角度進行建議和把關。
04 做時間的朋友,小市值公司也有春天
資本市場結構性分化是不爭的事實,這給中小市值公司投資者關系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但同時也給了那些能將公司價值和主張以較好方式描述出來、傳遞出去從而幫助投資者有效決策的公司以更多脫穎而出的機會。在過去三年中,既有個人投資者來電表示“看股東信到熱淚盈眶”,也有基金經理表示“看了致股東信后,買入公司股票”;既有本文開頭一幕中投資者請董事長推薦“閱讀書目”的,也有貸款審批銀行在審貸會上直接表達“能寫這樣的致股東信的公司,一定差不了”……這也告訴我們,A股市場上認認真真解讀年報的投資者越來越多,崇尚“長期主義”的價值投資者越來越多,資本市場高質量發展的勢頭越來越好。幾年堅持下來,公司既將投資價值有效合規地傳遞給了投資者,也找到了更多志同道合、愿意長期陪伴公司成長的投資者。我們也因此深深體會到:信息披露和投資者關系是相輔相承的,不能割裂開來做,這兩項工作結合起來做可以形成相互促進的正向循環——信息披露做得好,容易找到志同道合、真正信任公司的長期投資者;投資者關系做得好,就更理解投資者訴求,信息披露會更精準、有效。 正如《巴菲特致股東信》一書中所說,“只要確立起誠信、理性、公平的好名聲,股市最終會給予獎勵。”公司始終相信,只要堅持做對的事,努力提升內在價值,小市值公司也有春天。金石資源董事長的《致股東信》,會一年一年的寫下去。
|